古往今来中国人如何起名


王忠

自古以来,中国人起名很讲究,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30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

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桓公六年》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这些规定在古人命名时都有体现,如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孔子即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周朝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更多反映了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如晋惠公的儿子叫“圉”,女儿叫“妾”;鲁文公的儿子则名“恶”等等。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等,其中的“之”“不”都是助词。

汉代国力强盛,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

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裴松之、杨街之、刘牢之、颜延之、寇谦之等等。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王僧智、柳僧景、柳僧习、崔僧护、崔僧佑等。

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援朝”“跃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