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创作的沃土

——读傅宪荣所著几部书有感


马誉炜

不久前,收到曾在故乡景县公安局任过局长的老友傅宪荣寄来的五部书:《抗战英烈张俊峰》《我的伯父傅训庭》《最后一杯咖啡》《创业之路》《常庄史略》,都是他近十多年来呕心沥血之作。一一读罢,感慨颇多。仅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生活和工作经历是文学创造的沃土,用好身边资源,不要让到手的素材从手边溜走。

说傅宪荣是老友,可谓名副其实。早在我参军前在县文化馆学习时,就和傅宪荣老兄熟识了,早年他曾是我大哥在县办工厂的工友,给我的印象是待人诚恳、成熟老练。我入伍后,一直在关注他的“踪迹”:由县办工厂到基层乡政府工作,长期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先后任景县、武邑县公安局局长,在衡水市公安局机关工作至退休。一般来说,这些行当公务繁忙,似乎与文学创作隔得较远。但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一旦爱上文学,也有着一般专业作家难以企及的优势。手头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足以能够成为作家雄厚的创作基础。如《林海雪原》《亮剑》等名著的作者都不是专业作家。傅宪荣的创作经历,又为此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抗战英烈张俊峰》一书的主人公张俊峰烈士,原籍景县青兰乡东堡定村人。生前系冀南五分区政治部主任兼27团参谋长,在一次与日寇遭遇战中指挥作战英勇牺牲,牺牲地在武邑县任角村。傅宪荣是景县人,长期在本县工作,后又在武邑县任过公安局长,既对故乡景县张俊峰这位英年早逝的英雄怀有浓厚的崇敬之心,有着强烈的写作愿望,又有在景县和武邑两县境内非常熟悉的采访人脉和十分有利的写作条件。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经过一番东奔西走、南上北下的调查采访和伏案勤奋认真的写作,《抗战英烈张俊峰》一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使张俊峰这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的光辉事迹,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激励后人传承英雄精神,为建设美丽家乡多作贡献,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我的伯父傅训庭》一书记述的是傅宪荣的伯父——一位1937年参加革命的党员领导干部的生前身后事,尤其可贵的是,傅训庭老人一辈子对党忠诚、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曾给家里立下“三不准”的规矩:“不准到家里来谈工作,不准收受任何礼物,不准利用职务的影响走后门、办私事”。傅宪荣的伯母王彩琴也是1949年参军入伍的老革命,从事部队医务工作多年,曾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傅训庭的子女们个个成才成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特别是其儿子傅卫,不满15岁即参军入伍,在原63集团军188师564团团长岗位上,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带领部队出色完成训练、演习、施工等各项任务,个人荣立一等功,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终年41岁。这个家庭演绎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壮一幕。傅卫的英雄事迹经各大媒体宣传,在军内外广泛传颂,被誉为“军中焦裕禄”,时任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亲切接见傅卫亲属,对英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傅宪荣把这样一个老革命、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好家庭的故事写出来,感人至深,生动具体,对时下的党风、家风教育启示多多。

《最后一杯咖啡》一书,是傅宪荣这位有着14年县级公安局长经历的“老公安”在工作岗位上所见所闻的集合体。写的是近些年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的鲜活教材。他在书的前言写道:“那些难以忘怀的风风火火的日子,那些舍己为公日夜奋战的民警兄弟,那些惨不忍睹七零八落的发案现场,那些痛心疾首呼天喊地的受害人家属,那些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的罪犯,桩桩件件,历历在目,使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巨大震撼。我一直想把这些案件汇集起来写成一本书,让家人和朋友读一读、看一看,或有所感悟,或引以为戒,走好人生之路。”读了此书,感到作者的这一初衷已经实现。

《创业之路》是傅宪荣编著出版的第四部书,这是一部聚焦故乡景县十几位创业者奋斗历程的书。全方位、立体性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用衡水市景县籍作家牟俊忠的话说,这部书无论是涉猎的广度,还是写作的水平,较之他的前三部书,都可谓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既是故乡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缩影和记录,也是激励人们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的号角和动力。

《常庄史略》一书写的是傅宪荣原籍小村的历史。时空跨越600多年,写了古老村庄的历史变迁,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人和事儿,讴歌了先辈传统美德和可贵精神,以及近现代社会村民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对于传承优良传统,建设美丽乡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当下一部不可多得的村史资料书籍。

作家浩然在谈到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时说过,生活实践是创作的沃土,离开农村农民,我的创作就会枯竭。傅宪荣之所以在退休后文思泉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骄人的成绩,也得益于其丰富的工作实践。由于他爱读书学习,善观察思考,勤动笔实践,很好地把握了自己拥有的多个创作素材,对笔下的人物事件都非常熟悉、胸有成竹,写作就变成了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事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傅宪荣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文学艺术孜孜以求的满腔热情和刻苦精神。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他壮心不已,惜时如金,退而不休,有一种“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在文学写作上收到了大器晚成的效果。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写作到老的奋斗精神感人至深,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