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只做炉前一件事


李文革在铁口前查看出铁情况

张转移/摄

人物简介

李文革,1985年参加工作,高炉炉前高级技师,现为新天铁公司炼铁厂六高炉车间炉前作业区工段长。他扎根炉前35年,总结出了“堵铁口分次打泥憋压”“抑制铁口异常喷溅”等先进操作法。2004年参加天津市第七次工业系统工人技术比赛,获高炉炉前工第一名;2005年获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被授予首届“天津市有突出贡献技师”荣誉称号;2017年被授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同事们无不称赞

近日,新天铁公司炼铁厂(简称炼铁厂)6号高炉炉前出铁场的看罐孔改造,解决了困扰炉前操作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

原来看罐孔是开放式的,上面覆盖着一个铁板,盖上铁板不方便看罐和操作摆动流嘴,打开铁板会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现在改造成玻璃盖板,不但挡住了烟尘和热浪,而且工作起来更安全了!”提起看罐孔小改造,同事们无不称赞:李文革,就是厉害!

35年前,李文革怀揣着梦想与希冀,来到了炼铁厂六高炉车间,成为一名炉前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在炉前,李文革从最简单但又最辛苦的桶铁口、看渣罐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熟悉了炉前全部操作和流程。他从700立方米小高炉干起,到现在2800立方米的大高炉,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炉前工变成一名炉前高级技师。

炼出一炉好铁

头戴安全帽,两手沾满了油污,肩头带着尘土,脸颊上还渗着细密的汗珠,刚忙完3#出铁场出铁,还没有顾上擦去脸上的汗水,李文革又来到2#出铁场前查看出铁情况。自6号高炉开始零间隔出铁以来,他的责任更大了,不但要快速地炼出一炉好铁,还要将出铁时间、铁水流速、铁量差的误差率降到零。

出铁场前,1400多摄氏度的铁水热浪翻滚袭人,顿时把李文革脸上冒出的汗水蒸发掉了,后背帆布工作服上被汗水浸湿的地方也由深变浅,烤干后留下一圈圈白色的轮廓。在夏天,炉前温度高达60~70℃,就算是数九寒天,温度也在40~50℃左右,别的炉前工一下班就离开高炉,李文革总是早来晚走,细心观察、认真比对、总结,很多关于高炉的思考就是在这个时间里完成的。

操作法毫无保留传授

在六高炉投产初期,开一次铁口得用4根钻杆、7个钻头。李文革积极与炮泥生产厂家沟通,对炮泥进行调整,创新了开铁口操作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措施,使一杆钻开率达到98%,仅此一项,每月就可节省材料费用近50万元;他还总结出了“堵铁口分次打泥憋压”操作法,该操作法不仅减少了铁口泥包裂缝造成的渗漏、断裂现象,还延长了高炉的寿命。

工友们说:“李文革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对6号高炉主铁沟进行的拓宽改造,使主沟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通铁量提高到1.5倍,年节约成本100万元;他对开口机雾化装置的改造,每年可节约钻头消耗13万元;他对开铁口钻杆实施的改造,每年可减少钻杆消耗节约成本70万元;他对摆动流嘴实施的改造,不仅提高了作业中的安全系数,还大大减少了更换频率,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60余万元;他发明制作的更换风口装卸搬运车,使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被同行业多家企业采用。

35年间,他只做了炉前一件事,被大家誉为“炉前工匠”。退休前,他最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各种先进操作法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抓紧一切时间再为高炉安全高效低耗、长周期稳定顺利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秦帆 通讯员 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