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难题”打响就业保卫战
——2020年我市大学生就业面面观(一)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突发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市连续出台《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促进就业若干举措的通知》《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就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毕业匆匆
今年就业形势有点难
又到一年毕业季,对于2020年的高校毕业生来讲,这个毕业季无疑是不同寻常的。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仅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国内外经济也面临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更对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冲击。
“今年就业形势确实有点困难。”大四学生林枫表示,“原打算过完春节就到一家联系好的律师事务所实习,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的计划。”作为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林枫对自己的未来早有规划,期望毕业后能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或是大公司的法务部门工作。正常情况下,一般每年大四的后半学期应该是毕业生的实习期,如果能在实习期有好的表现,无疑会成为能留在公司、事务所的重要砝码。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疫情的突袭不仅让他无法实习,也无法返校,只能窝在家里。
“开学即毕业,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小林说。与那些还在为找工作四处奔波的同学相比,他还是非常幸运的。虽然也经历了几番波折,可在学校和辅导员的帮助下,工作问题总算有了着落,不久前拿到了一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书。不过,他内心还是有些许遗憾,还没有好好品味一下自己最后的大学生活,就要和校园说再见了,甚至同窗四年、一个寝室的兄弟也仅仅是匆匆一别,连顿告别酒都没能喝痛快。
的确,这个“毕业季”对于今年的毕业生来说,实在是有些困难与猝不及防。写毕业论文、做毕业设计无法回校,只能在网上与导师沟通;费尽心思联系好的毕业实习机会,却最终无法落实;准备许久的研究生、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不是推迟就是取消;期待满满的春季招聘会,也被迫取消或是搬到网上……很多人甚至来不及实习,来不及告别与遗憾,便懵懵懂懂地匆匆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去。
■疫情突袭
打乱求职计划和节奏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在逐年攀升。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又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在突发疫情影响下,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受疫情影响,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春招计划被迫推迟甚至取消;许多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也相应减少;每年的招聘进校园、现场招聘等大型招聘活动不得不停办;疫情迫使企业停工、学校停课,也让应届毕业生缺失了许多岗位实习、技能体验和适应的机会。大学生就业选择机会减少,就业门槛也随之有不同程度提高,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疫情之下,招聘方式被迫由线下转为线上,不仅打乱了毕业生的求职节奏和计划,同样也加大了企业的招聘难度。
“往年春季招聘会,公司虽然也开展线上招聘,但更主要的是组织线下宣讲会,面对面与学生沟通、交流,邀请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而疫情发生后,所有的招聘工作都只能在线上进行。”一家民营科技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吴迪说,“线上招聘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虽然可以通过视频面试与学生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但仍有许多问题和信息,需要双方在线下进一步确认。更不要说有一些特殊岗位,需要学生到岗实习一段时间才能签约。”
■认清形势
近四成大学生担忧就业前景
对于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市某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0.82%毕业生了解今年的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有些担忧的占38.23%,十分担忧的占23.54%,比较乐观的占20.32%,仅有3.82%的毕业生表示对就业前景很乐观,另外还有14.09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不确定。
在就业紧迫度方面,参加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38.03%的毕业生急于找工作,但必须找到合适的岗位;37.63%的毕业生表示不急于找工作,有合适的岗位再说;11.07%的毕业生急于找工作,但在等考级考证结果;仅有5.63%的毕业生急于找工作并对岗位没有过多要求。
在就业意向方面,准备报考公务员、事业编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26.36%;其他诸如世界500强、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等,也达到10%以上,另外还有9.86%的毕业生准备出国留学深造。
■破解就业难题
打响就业保卫战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是今年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确保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更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中央到地方,加大力度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政策密集出炉,稳步推进。
对于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出现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早有预判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早在2019年10月,市人社局便组织开展了2019年天津市就业见习专场对接活动,让更多大学生得到就业见习机会,解决大学生工作经验缺乏,对目标岗位认识不清的问题,除了提升技能,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实现精准的“人岗对接”。见习对接活动中,长城汽车、用友软件、金耀药业、生态城水务投资、滨海航母旅游集团等近200家就业见习基地,提供了4500多个见习岗位,涉及教育培训、软件开发、装饰设计、建筑工程、媒体运营、财务会计等行业。我市各大高校学生、失业青年等共约2000人进场,超过30%的进场人员达成就业见习意向。
疫情发生后,我市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今年2月,市教育两委制定出台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服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6条举措。3月8日,会同市人社局、财政局投入真金白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最长3年社保补贴和每人1000元就业补贴,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提供最长2年社保补贴,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最高50万元免息贷款,并给予每月2500元房租补贴和3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3月12日,推出18条针对性举措,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并成立天津市大中专就业信息服务中心,举办市级大型网上就业招聘会,在各类基层项目中增加应届高校毕业生岗位,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考规模。5月28日,会同其他委办局出台40条“硬核”举措,释放1.1万个优质岗位,推动基层岗位定向招聘2020届应届毕业生,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提质增速。
本报记者 胡宏伟 张润国 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