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水果切暗藏风险 小心一口就中招
炎炎夏日,街头五彩缤纷的果切摊位火热登场,清爽解渴、价格实惠,成为不少人出门标配。但你知道吗?看似美味的果切,背后却暗藏卫生死角,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肠胃炎、腹泻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果切背后的风险
风险一:
霉变水果悄悄上桌
一些商家为减少损耗,可能将外表已腐烂的水果“修剪”后做成果切,但实验证明,即便腐烂的只是一小块,整颗水果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往往也超标。常见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轻则拉肚子,重则伤肝伤肾甚至致癌。真正变质的水果,应整颗丢弃。
风险二:
加工卫生令人堪忧
街边果切常存在多项卫生隐患:
1.手部污染:不洗手或戴手套操作,容易把细菌带到果肉上;
2.手机污染:操作时玩手机,易引入多种致病菌;
3.刀具砧板交叉污染:切过果皮的刀板若不清洗就接着切果肉,会导致二次污染;
4.不戴口罩:飞沫传播增加食物污染风险;
5.不洗果皮:如哈密瓜表皮带有李斯特菌,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风险三:
存放时间难追踪
果切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细菌繁殖速度极快。有研究表明,在25℃下贮藏的鲜切水果,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数量一天内可翻4倍。而摊主通常不会标注加工时间,果切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
如何吃得放心
尽量不购买街边无证果切,特别是高温时段;孕妇、儿童、老年人、免疫力差者更要慎重;如需购买,选择卫生条件良好、有证照、可现切的正规店铺;食用前尽快冷藏、尽早吃完。
冰倩(据《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