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谈夏季保健
依据中医传统理论,如何结合夏季气候特点指导生活起居和饮食运动,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因时制宜”,夏季高温高湿气候对人体影响显著,科学调整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对防病保健至关重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徐强说,一是,防暑降温,科学补水。避免长时间阳光下暴晒,合理使用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以26℃至28℃为宜。《黄帝内经》讲“汗为心之液”,夏季出汗多,要定时适量补充水分,控制高糖饮料摄入,可以自制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饮品。对于运动量大和高温作业人员,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二是适量运动,保证睡眠。建议在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户外运动,以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慢跑、游泳等相对温和的项目为主,微微出汗为宜,使气机调达,血脉通畅。夏季昼长夜短,应避免熬夜,适当早起,午饭后可平躺30分钟,有助于恢复精力。
三是饮食清淡,切莫贪凉。夏季湿热,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汗出皮肤腠理大开,阳气外浮而内虚,贪凉会进一步损伤阳气。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若阳气亏虚或脾胃虚寒,饮食宜清淡,少吃高糖、油腻和生冷食物,以免发生胃肠道不适。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夏季可以适当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等祛湿健脾,清心和胃。
四是调节情绪,重在养心。《黄帝内经》中说“心者,通于夏气”, 因此夏季养生特别注重养心。应戒躁戒怒,保持七情调和,“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保持心态平和,做到心静自然凉。有助于维护脏腑正常功能,对慢病康复也有积极作用。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防止病情反复或加重,从中医角度看夏季应如何治疗调护?
徐强说,高温天气是心脑血管的“劲敌”,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造成气阴两虚甚至阴损及阳,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变化,甚至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中医护养心脑,夏季应注意“清、通、补、宁”四大方面:
一是清泄暑热,平抑肝火。饮食宜清淡,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当令瓜蔬,如冬瓜、丝瓜、苦瓜、绿豆等。暑热易扰心神,致肝阳上亢,应调畅情志,戒怒戒躁。建议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保健功法,以调畅气机,宁心安神。
二是行气活血,通畅血脉。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在于瘀血阻络,活血化瘀是重要治则。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饮食避免肥甘厚味,配合黑木耳、山楂、荷叶等具有祛瘀化浊功效的食材,可辅助调节糖脂代谢。
三是益气养阴,固护根本。暑热汗多易耗气伤阴,但要辨明性质,适度补益,切忌峻补。气虚多见为乏力、气短、自汗,可选用黄芪炖汤或山药粥以益气健脾。阴虚多见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可选银耳羹、百合粥、桑葚等滋阴清热。
四是宁心安神,平肝潜阳。要保证充足睡眠,午间小憩以养心气。保持心境平和,避免熬夜伤阴助火。头晕、头痛、烦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菊花、天麻、钩藤、夏枯草等平肝潜阳的药物。也可自己按揉太冲穴、风池穴以缓解症状。
此外,很多中医非药物疗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都有很好的疗效。比如夏季最适合的三伏贴治疗,选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贴敷在心俞、膻中、内关等特定穴位,药效循经络直达心脉,既能温补心阳、驱散寒邪,又能活血化瘀、畅通气血,给心脑撑起一把“防护伞”。
本报记者姜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