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2025年“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技夺天工”天津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总工会第二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天津选拔赛战鼓擂响,各路英才汇聚一堂,在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
赛场淬炼真功 匠心打磨技能

选手专心致志参加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 沈岳 摄

选手全神贯注参加数据安全管理员赛项。张磊 摄
大赛率先开赛的是“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大屏幕上,秒表倒计时正跳动着数字,赛场一片紧张繁忙的气氛。来自天津津港汇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任宗良正攥着一颗3毫米厚的铜柱螺丝,紧张地组装无人机。
这是他代表公司第一次参加全市大赛,由于紧张,他的手有些颤抖,衣服也已被汗水浸湿。“先拼组装,要不连‘起飞’的机会都没有。”他反复默念,但安装电池时,他还是对接了4次才卡稳,每次松手都忍不住再核对一下。周边选手用螺丝刀固定机架的“咔咔”声此起彼伏,任宗良却固执地放下工具,用掌心来回按压碳板接口。“机器拧的是力,手拧的是‘感’,能摸出机架贴没贴实。”他说,不管成绩如何,他也要认真做出精品。
本次赛项分为无人机整机装配与调试、无人机故障检修、无人机吊运3个科目,全面考察选手对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作的规划、实施、验证、排故等能力。“没想到比赛难度这么大,太考验技术能力了。”任宗良的话也道出了所有参赛选手的心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独自面对一台电脑和一堆零部件,每个选手拼的是脑力、技术、能力和速度。
比赛结束的铃声响起,任宗良的无人机却没有如愿飞起来。“我不认为我是失败者,这次大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是收获者。”赛后,任宗良说,他要向最终获奖的选手表示祝贺,同时这些优秀职工也是他学习的榜样,回到单位他要苦练技术,明年再战,超越榜样。
和无人机赛场热闹的组装场面不同,在“数据安全管理员”赛项,偌大赛场只有键盘的敲击声,一行行代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23岁的王舒杨正与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将”同台竞技。这是她走出校园后的首场比赛,裁判宣布开始时,她的手心沁出细汗。但随着解题深入,她渐渐沉浸其中,双眼紧盯着滚动的代码与日志,手指在键盘上灵活飞舞。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选手,压力中她更看清自身优势:“年轻让我对新技术敏感,注重细节,有耐心,这在分析复杂漏洞时特别重要。”整理额前碎发时,她坦言经验不足与理论短板,“通过比赛才明白数据安全管理员不仅要懂技术,还得通业务、善管理、知法规。”虽成绩欠佳,她却满眼坚定:“这只是开始,数据安全的路很长,我找到了方向。”
赛场另一端,28岁的金明勇则显老练。拥有6次网络安全国赛经验的他,既不似年轻人疾书,也不似年长者踌躇,每题凝视数秒后,便稳健敲出答案。下午的综合场景赛中,选手们面对的是虚拟仿真企业数据遭到安全攻击的事件。金明勇眉头紧锁,指尖飞快跳动,精准完成安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操作,应急处理能力尽显。“比赛有难度,成长却实实在在。”赛后的金明勇难掩满足,“此次数据安全赛更注重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得转变思维,抠细节。”最终在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他笑言会继续参赛:“每次比拼都能提升新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开拓视野。”守护企业核心信息安全、为高质量发展添力,是他始终的目标。
不同的赛场,同样的坚守;各异的姿态,共通的执着。无论是任宗良掌心按压碳板的专注、王舒杨指尖飞舞代码的灵动,还是金明勇应对攻防时的沉稳,都体现了本次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宗旨,更为培育选树更多数字领域工匠人才提供了机遇和平台。本报记者王晓君 秦帆